猜你喜欢
前言:
新材料,新发展。
一种“隔墙供应”,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一张薄如蝉翼的铜箔,完善了铜基新材料产业链;一种比刚坚固的超轻纤维,突破了国际领域内“卡脖子”难题……当下,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链”条舞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群星”云集 源于“链”条舞动
8月14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群星”云集。来自中国工程院新材料领域的相关院士、专家及应用领域的合作企业方代表,再度齐聚黄河入海口,共赴一场关键节点盛会——贵金属循环利用项目签约仪式。
至此,稀土催化产业链实现生态闭环。
敢于突破现有政策,舍得让利给企业。这一大胆做法基于开发区对新材料产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底气。新材料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难度、高门槛,研发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长,前期投入较大“三高三长”的特点,开发区在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把有限的土地、资金等资源用在了“刀刃上”。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张玉明介绍:“比如说可以让我们的国企拿地来代建厂房,让企业前期只需要购买设备即可进行生产,虽然我们政府前期投入较大,但从长远看是一个‘双赢’。首先企业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可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生产上,这样可以使我们的项目快速投产形成效益。”
一系列要素支持,开发区正以实际行动向投资者释放强有力的信号——来开发区投资兴业,恰逢其时!
科技创新才能“硬核出圈”
8月25日,在江苏苏州,一阵阵掌声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招商推介暨项目集中签约”会场传出。随着仪式的举行,12个项目、54.5亿元,落子开发区。其中,道合药业的加入,为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源头活水”。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
8月23日,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暨2022年“建行创业者港湾”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新材料领域)现场晋级活动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这是开发区连续第四次承办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新材料领域晋级活动。
……
新材料产业技术门槛高,关键技术往往被国外巨头垄断。在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进程中,开发区深知: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壁垒,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今年以来,开发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引擎,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做大做强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国瓷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加快建设高性能纤维研究院、高分子材料技术与应用研究院等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开发区拥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286家,占全市的1/3以上。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实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成功突破纳米级氧化锆、蜂窝陶瓷载体、高性能氧化铝纤维、高性能航空导线等“卡脖子”技术20余项,推动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产业化成果。引进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陈猛教授等高层次人才18人,成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结束语:
成功迈出从“0”到“1”的第一步,到最终实现“零”到“群”的重大突破,开发区在建设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方面不断探索、迭代和升级。
国家战略的赋能下,开发区新材料产业聚势而强、全面起势。远期展望到2030年,开发区致力于将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全球知名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世界一流的功能陶瓷引领区。
一批科技含量高、自主品牌响、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将助推开发区在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道路上加快步伐、垂直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