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在科学研究领域,石墨烯的每一个研究动态也得到了媒体大众的极大关注,同样,小编也为读者梳理了2016年石墨烯研究领域的科技进展热点新闻。
1.橡皮泥里掺进石墨烯变身超灵敏压力传感器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人员Berry通过拉曼光谱学分析发现,在石墨烯放上实验鼠的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癌细胞的活跃性会让石墨烯释放更多质子,表面就会开始产生负电,科学家就能从细胞不同的活动方式来判断何处是癌细胞。
3.石墨烯电极有助修复感知功能英国剑桥大学29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研究人员成功将石墨烯电极植入小鼠脑部,并直接与神经元连接,这项技术未来可用于修复截肢、瘫痪甚至帕金森氏症患者的感知功能,协助他们更好地康复。
4.上海微系统所实现AB堆垛双层石墨烯的快速生长重庆西南医院综合实验研究中心专家首次发现石墨烯有助于肿瘤早期诊断,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分析化学》,这对于各类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研究已经进入试剂盒研究阶段,有望在两三年内应用于临床。研究团队成员邱晓沛说,核酸分子生物标志物cmocroRNA在机体出现异常情况时,它的含量也会随之改变。他们引入了吸附性强的石墨烯,实现对cmocroRNA的捕捉,通过综合性分析,即可得出机体是否出现癌变,以及是哪种癌症。
6.科学家研发石墨烯材料传感器可检测分子级气体浓度变化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和日本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研发了一种以石墨烯为原材料的传感器,能检测出室内空气污染且精度极高。这一研究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新研发的传感器可以感应到来自建筑、家具用品的二氧化碳分子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气体分子。该研究团队研发出的石墨烯传感器在通电后,可使单个的二氧化碳分子一个一个吸附到石墨烯材料上,并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其浓度。在试验中,原型传感器可检测到一分钟内30ppb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而且传感器非常紧凑小巧,科学家相信其有望应用于制成便携廉价的空气污染监测装置。
7.全新石墨烯晶体管诞生:可造100GHz CPU来自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MIPT)打造的双层石墨烯晶体管(Bilayer graphene transistor)不仅可以高频率运行,电压和功耗还特别低,因为开关切换所需的能量极小,是传统硅材料晶体管所无法比拟的。科学家们在将两层石墨烯整合在一起之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特性,其能量分布不是传统的抛物线性,而是像一个中间高高耸起的墨西哥帽,而且接近“帽沿”处的电子密度近乎无穷,结果就是只需要施加一个很小的电压,大量电子就会同时开始运动,使得能量壁垒另一侧的电流发生急剧变化。
8.大连理工邱介山教授团队石墨烯基功能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大连理工大学邱介山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镍钴基氢氧化物纳米线和2D石墨烯为前驱体,基于柯肯达尔效应(Kirkendall Effect)的阴离子交换策略,通过精细调控固/液界面反应活性,研究建立了一种合成具有高活性边缘结构的镍钴硫化物与石墨烯耦合的新方法,得到的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高达50 A/g时(电容器满充可在12秒内完成),其电容保持率仍高达96%左右(比电容为1433 F/g),明显优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结果。
9.中科院电工所石墨烯量化制备及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研究取得进展石墨烯是近年来备受各国重视的新型材料,但是高品质石墨烯的工业化大规模制备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针对上述问题,该团队采用二氧化碳为原料,金属镁粉为还原剂,纳米氧化镁为模板剂,通过镁粉在二氧化碳气氛中自蔓延燃烧方式,成功制备出富含介孔结构的石墨烯。该石墨烯制备方法反应过程耗时短、环境友好、成本低、易于工业化推广,将有力促进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等储能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10.浙江大学高超教授课题组在高性能石墨烯纤维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高超教授团队进一步采用“化学掺杂”方法,将氯化铁、溴、钾等物质引入到石墨烯纤维内部,得到掺杂的石墨烯纤维。由于掺杂分子或离子与石墨烯存在电荷转移相互作用,能显著提高石墨烯纤维的载流子浓度,从而使其导电率有了数量级的提升。例如经过钾掺杂后,石墨烯纤维的导电率高达2.2×107 S/m,高于金属镍(1.5×107 S/m)、接近金属铝(3.5×107 S/m)。
最后,小编我希望对于这样一种新材料,我们能够真假虚实且静观其变,只望未来,石墨烯自己吹过的牛,含着泪也要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