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有没有这样一款坚韧的薄膜,它能以一支铅笔尖的承受面,撑住一头大象的重量,而不会被戳破?
石墨烯可以做到。
近日,在北京市科协主办的“首都科学讲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石墨烯器件技术研究部部长魏迪这两位专家,向公众介绍了石墨烯这款曾获得2010年诺奖的明星材料。
石墨烯一般分成两类,一类是粉体石墨烯,一类是薄膜石墨烯。这两类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完全不同,应用的领域和场景也完全不同。
在规模化的工业制备中,石墨烯粉体一般是用化学反应剥离石墨层的办法去做。但这类氧化还原方法常常会带来大量的废酸、废水。比如用浓硫酸加上高锰酸钾去煮石墨,生产1公斤石墨烯需要耗费50公斤浓硫酸、3公斤高锰酸钾和1吨水。
薄膜石墨烯的规模化制备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即在高温炉子里,通过高温化学反应来一层一层制备石墨烯。如在铜箔表面,在1000摄氏度通上甲烷,就可以生成一个单原子层的石墨烯。
我国石墨烯产业的现状如何,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
截止2020年6月底,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营业范围包括石墨烯相关业务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6800家。全国已成立石墨烯产业园29个,石墨烯研究院54家,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8个,石墨烯联盟12个,分布在21个省市。
石墨烯领域发表的文章数量,我国从2011年开始就在全球领先,现在占比超过全球的1/3。石墨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我国也是全球最多,大约占全球的7成。我国粉体石墨烯制备产能很大,已达到每年5000多吨。我国在薄膜石墨烯的制备方面也全球领先,年产能已达到650万平米左右。
“从产业规模、知识产权拥有量、文章发表数量上,我们是全球领先的。但要注意的是,与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石墨烯行业的关注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国外更多关注真正体现石墨烯新材料特性的未来型技术研发,而中国则非常重视近期的实用性产品的开发。”刘忠范说,虽然我们对未来核心技术的关注相对少一点,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石墨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力量在全球还是处于第一方队。
魏迪认为,中国石墨烯产业目前很多是在低附加值的添加涂料或加热领域,未来应更多地往光电子器件、传感器件等高附加值产业布局。
“杀手锏级应用就是只能用石墨烯,其他材料取代不了,所以必须基于并放大石墨烯材料的独特优势,来开展它‘杀手锏级’应用的探索。”魏迪表示,从器件角度来讲,可以利用石墨烯的超高载流子迁移率性能,将它与硅基半导体融合使用,制作出有优越性能的光电子探测器件、夜视远红外探测器件、逻辑电路器件等。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