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表面改性-化学破碎"制备Janus-SiO2纳米颗粒
界面保护法、模板法等现有Janus纳米颗粒的制备路线比较复杂、成本高且产量低,同时也很难获得粒径小于10 nm的单分散性纳米颗粒。
河南大学张治军教授、李小红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将“原位表面改性技术”与“化学破碎方法”相结合,发明了一种“快刀斩乱麻”制备Janus-SiO2的方法。它可以将改性后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纳米颗粒破碎为单个颗粒,粒径为4-9 nm,比表面积高达619 m2/g,且颗粒呈现为一侧为亲水性、一侧为疏水性的Janus结构。Janus-SiO2可用于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调控,具有降压增注(注水压力下降33%~50%)和高效驱油(采收率提高21.1%〜26.6%)的作用。此外,Janus-SiO2用于强化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性能,可提高聚丙烯酰胺黏度282.9%,增强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富集与运行,从而显著提高原油采收率。
研究工作分别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12(21), 24201–24208, SCI一区,TOP, IF=8.758)、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20, 115964, SCI二区, TOP, IF=3.871)上,题目为:Functional Janus-SiO2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a novel “Cut the Gordian Knot” method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和Utilization of Janus-silica/surfactant nanofluid without ultra-low interfacial tension for improving oil recovery 。张治军教授、李小红教授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河南大学是第一署名,第一作者是2015级博士研究生刘培松。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571188、21371047)、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92102210203)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81100310600)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ami.0c0159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9250920304966
功能化纳米二氧化硅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工作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特别是由多种重金属共存引起的复合污染,已成为全球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原位稳定技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化学修复方法,可用于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能力和生物利用度,修复被污染的土壤。
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钝化剂材料的理想载体。本文用巯基硅烷偶联剂和铁(II)盐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获得了表面修饰有-S-Fe-S基团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命名为RNS-SFe)。实验结果显示,3.0%质量比的RNS-SFe可以使土壤中生物利用的铅,镉和砷含量分别降到97.1%,85.0%和80.1%,表现出优异的污染土壤重金属钝化性能。同时,RNS-SFe可以将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的铅,镉和砷固定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生成溶解度较低的巯基金属化合物(–S–Pb–S–和–S–Cd–S–)和砷酸铁(Fe3(AsO4)2、(FeAsO4),从而降低或消除重金属污染物的毒性和迁移性,且固定的铅,镉和砷产物具有良好的抗酸碱稳定性。
该研究工作发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20,266,105152;SCI 2区,TOP,IF=6.792)上,题目名为 Mercapto propyltrimethoxysilane- and ferrous sulfate-modified nano-silica for immobilization of lead and cadmium as well as arsenic in heavy metal-contaminated soil。中试基地的李小红教授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河南大学为第一署名,第一作者是2017级硕士研究生曹朋乐。该论文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803600),河南省科技重大专项(181100310600),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培育(2018YLZDCG05,2018YLZDJL068)和济源市科技攻关计划(19022012)的资助。
文章链接:10.1016/j.envpol.2020.115152
来源: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