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第一作者:许傅春、毋芳芳
通讯作者:熊宇杰教授、高鹏教授、叶伟副教授、孙中体博士
通讯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苏州大学
全文速览
图4研究了B掺杂和卷曲状结构对氨合成的影响:(A)不同B掺杂量的铋颗粒用于光电催化氨合成的氨生成速率和法拉第效率图;(B)理论计算揭示在Bi-2B(012)表面N2还原各过程的吸附构型图以及相应的能级变化情况;(C)B掺杂铋纳米卷、铋纳米管以及铋纳米片在0.48 V偏压下氨生成速率和法拉第效率比较以及(D)相应的表观活化能。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工作设计合成了B掺杂铋纳米卷结构用于光电催化阴极,利用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作为光阳极提供的光生电子用于阴极的氨合成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实现了高效的氨合成反应。B掺杂有效改变铋催化剂的电荷分布,有效降低决速步N2→*NNH的活化能。与此同时,高曲率卷曲状结构可以抑制*H的吸附,促进N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基于以上的结构优势,B掺杂铋纳米卷催化剂氨生成速率高达29.2 mgNH3 gcat.-1 h-1,法拉第效率为8.3%。该设计思路有效解决了光电催化过程中光阴极不稳定的问题,同时杂元素掺杂以及高曲率结构也为后续氨合成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讯作者介绍
熊宇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系学习,2000年获化学物理学士学位,2004年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谢毅院士。在美国学习工作七年后,2011年辞去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国家纳米技术基础设施组织首席研究员职位,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8年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组织了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结题优秀),基于所发展的“精准合成-原位谱学-理论模拟”三位一体研究方法,探索界面耦合激发态下的分子转化机制,推动其在太阳能驱动人工碳循环方面的应用。已在Science等国际刊物上发表200余篇论文,总引用25,000余次(H指数78),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4-2016和2018年四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5年获中美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2019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 Soc Rev开拓研究者讲座奖。
高鹏,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催化材料、储能材料、纳米化学、金属-碳杂化材料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多位点储氢理论体系和制-储氢一体化理论体系。开发出可逆储氢容量达到国际最高值(12.2 wt%)材料;提出制-储氢一体化材料体系,实现了近100%的生成氢到储存氢转化效率。在Chem, Nano Energy, Small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600,他引4600余次,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个人H因子38。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并转化4项。
叶伟,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学和光/电化学能源转化。已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30余篇论文,他引1000余次。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 Nano Enegry, Nano Research, Nanoscal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20余篇。
文献来源
Fuchun Xu,1 Fangfang Wu,1 Kaili Zhu, Zeping Fang, Dongmei Jia, Yikang Wang, Gan Jia, Jingxiang Low, Wei Ye*, Zhongti Sun*, Peng Gao* and Yujie Xiong*, Boron Doping and High Curvature in Bi Nanorolls for Promoting Photoelectrochemical Nitrogen Fxa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4, 119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