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作为民营企业家,我们感到未来大有可为。我相信,中国的未来、新能源产业的未来一定会更好。”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孔令涌日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一视同仁给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报告简述今年重点时提到,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它的成长关乎我国经济体系的整体发展。谈及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孔令涌表示,德方纳米将专注主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提升产品性能,丰富产品类型,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差异化竞争优势,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研发创新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引擎”
德方纳米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是纳米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补锂剂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
作为全球技术领先的液相法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德方纳米深耕锂电材料行业多年,从研发创新、产品性能、客户积累、生产规模、管理团队等多方面树立了竞争优势。
孔令涌介绍,公司始终重视研发和技术,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经过多年探索,公司开发了多项核心技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体系,突破并掌握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的关键工艺技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交所始终坚持服务科技创新,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促进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在孔令涌看来,研发创新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引擎”。他表示,德方纳米始终将研发创新视为保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领先地位的关键驱动力。围绕“一核、多元”的业务布局思路,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19年上市以来,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6.45亿元,研发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300余项,总授权专利近百项,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专利数量位居磷酸盐系正极材料行业第一。
记者了解到,德方纳米不断提升原有产品的性能,进行产品迭代,进一步稳固公司的市场领先地位。同时,为聚焦客户需求,完善公司产品布局,目前公司成功开发了磷酸锰铁锂和补锂添加剂。
目前,两款材料均已完成了产业化建设,正在进行产能爬坡。在磷酸锰铁锂产业化方面,公司的年产11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已于2022年9月底开始试生产;与此同时,公司规划建设年产33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在补锂剂产业化方面,公司的年产2万吨补锂剂项目一期项目已于2023年2月底开始试生产。新产品的成功开发,将有效丰富公司的产品种类,助力公司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成为公司未来新的业绩增长点,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储备动能。
资本市场是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上市对公司的促发展作用非常明显。”回顾公司的发展历程,孔令涌表示,上市以来,公司陆续实施了包括IPO在内的三次资本市场融资,实施了产能扩充、研究院建设、补充流动资金等多个募投项目,助力公司的生产规模从3万吨/年提升至现在的37.5万吨/年,产能规模位居行业前列。
其次,上市以后,德方纳米的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客户、合作方对公司的信任度也进一步提升;此外,通过实施股权激励,员工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更有干劲,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强。
“德方纳米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会更多层次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总体来讲,上市以后,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综合竞争实力不断提高,发展壮大的信心更加强劲。” 孔令涌称。
今年2月,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资本市场迎来发展新机遇,助力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作为民营企业,该如何借力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呢?
孔令涌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利用好再融资、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工具,结合市场需求,把脉行业发展趋势,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好资本市场的优势,提升直接融资比例,促进公司规模的持续壮大,进一步提升公司服务客户、服务市场的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储备,通过股权激励吸引人才、绑定人才,让人才发挥最大价值,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德方纳米将从持续完善现代化的治理机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优势,扎根实体经济;提升公司应对危机、防范风险的能力;注重效益提升,提升回报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公司质量。
“上市公司的运作更加规范,信息披露质量不断提升,才能够充分依托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质量才能得到提高,从而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支撑。” 孔令涌指出。
责编:朱雨蒙
校对:李凌锋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