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
作为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产业,材料是人类文明的基石。6月24日-27日,2022中国先进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暨长沙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在长沙举行。5场专业论坛,10余位院士、3000多名行业大咖齐聚星城,就如何借助新材料之力,助推我国高新技术、高端制造和重大工程迈向世界一流水平展开“头脑风暴”。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是高端制造业的关键基础,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湖南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亮眼成绩,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产业优势明显。其中,湖南先进储能材料品种最齐全,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硬质合金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从材料大省到材料强省,湖南必须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长沙应当扛起助推材料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在演讲中如是说。
拓荒式创新,补链延链仍是关键
统计数据显示,长沙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30家,规模工业总产值超1600亿元,增幅达25%。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其中,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发展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21年实现总产值约700亿元,同比实现翻番。随着今年长沙先进储能材料的重大项目陆续投产,预计年底可达千亿元产值规模。
“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动力电池需要满足长续航、高安全性、使用寿命长等多项性能要求。功能性的多层涂覆隔膜是动力电池隔膜未来的发展方向。”湖南中锂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在论坛上说。
通过对不同形貌及孔隙率的纳米铝基陶瓷材料的制备研究,中锂新材创新了电池隔膜设计,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即便是在多次循环充电后,电池容量保证率依旧表现出色。
若想实现先进储能材料的进一步突破,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做“加法”,难以激活产业腾飞的“乘方效应”。为此,长沙将目标瞄准了性价比更高的钠离子电池。6月11日长沙钠离子电池创新联合体成立,开启了将长沙打造成世界钠电之都的新征程。
协同式创新,共同做大产业蛋糕
长沙的22条产业链,虽相互区别,却又紧密相连,某条产业链上实现的重大技术攻关,往往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协同前进。
以人工智能及传感器(含数控机床)产业链的中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为例,其在激光振镜上的重大突破,使新型合金(含3D打印)产业的不少企业跟着获利。“激光振镜可占据3D打印设备成本的三分之一。”中南智能长泰机器人董事长高狄告诉记者,激光振镜技术的突破,让3D打印企业能将过去高价购买进口设备的资金节省下来用于本领域的深度研发。
“推动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长沙有优势。”黄伯云表示,位于长沙的中南大学是全球有色金属学科最齐全的学校,覆盖了有色金属资源、冶炼、合金、装备制造等全过程。
“得益于工程机械制造的大体量,长沙的低成本高强钢享誉全球。”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主席,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干勇表示,跨行业协同式创新,能为材料产业的发展指明更多路径,新材料产业的崛起亦将赋能其他产业的快速跃进。
绿色化创新,实现经济生态双丰收
先进合金是能源、海洋和交通等高端装备不可或缺的关键结构材料,铝、镁等轻合金是装备轻量化的关键。
得益于铝的低熔点、高可塑性等优点,金属铝的应用场景得到不断丰富。但由于铝金属较为“活跃”,一旦与空气接触,立刻会形成一层致密的三氧化二铝,虽可通过电解的方式将其分解,但居高不下的耗电量成为行业的痛点,也成为节能环保绿色发展之路上的堵点。
中南大学通过创新电解工艺,将耗电量降低了20%。“将创新电解工艺投入铝金属行业后,我国电解铝的平均电耗从过去的每吨1.75万千瓦时降低到1.35万千瓦时。全国每年节省的电力,可用‘三峡工程的发电量’为单位来计量。”黄伯云表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过去,有色金属加工被视作“排污大户”,究其原因,每一种有色金属的污染废料不尽相同,无法以一种通用的方式解决所有污染问题。“有色金属之乡”湖南在近年来也将新材料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排污治污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