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问天实验舱简称问天舱,是中国空间站“天宫”的组成部分,舱段规模20吨级 ,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问天舱全长17.9米,比天和核心舱还要长1.3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空间站舱段,比国际空间站任何一节舱段都要长,问天实验舱的重量超过20吨,内部活动空间超过50个立方米。
长征五号B火箭一飞冲天,“问天”即将问天!求知之路,中国航天人笃定前行,中国高校逐梦苍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牵动着所有北航人的关注。在工程一线,众多北航校友扎根航天事业,助力圆梦天宫。用代代接续传承,诠释“空天报国”精神。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北航1985级本科生李东接受央视新闻频道现场采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北航2012级博士生张柏楠做客央视《新闻直播间》,解答问天实验舱发射相关问题。
作为空间站任务北京总调度,乐天非常清楚每一次喊出“北京明白”的重要意义,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向各系统发出指挥口令,一句“北京明白”,他经常要练习成百上千次。在“问天”任务中担任北京总调度,并非乐天“首秀”。其实从2016年起,乐天就先后担任了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天舟四号以及3次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北京调度,一声声“北京明白”凝聚着乐天对航天事业的深深热爱。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十几个春秋,乐天在航天一线默默坚守、奋斗奉献,用执着与热爱践行着北理工人的航天梦想。
除了“北京明白”,“问天”实验舱总体主任设计师,也是北理工人。张峤,宇航学院2003级校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高级工程师。
作为“问天”实验舱总体主任设计师,张峤坦言,“问天”的研发难度很大,它的轴向长度超越了国际空间站的任意飞行舱段。“这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任务,我和团队成员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工作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奋斗,坚决啃下了这个‘硬骨头’。如何设计建造舱体,如何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与团队成员的无数次交流讨论,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从2003年本科入学到2012年博士毕业,九载岁月,无论是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是意志品质的塑造,北理工给予了张峤成长成才的广阔空间。博士期间,张峤经常为了一个试验现象、一个逻辑关系、一段程序代码挑灯夜战,取得了研究课题中的一个个创新突破。“母校的一流育人平台、浓郁的创新氛围以及导师王宁飞教授的悉心指导,使我具备了良好的科研能力,也为我后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张峤说。
此外,还有很多北理工人为航天事业贡献着力量。
何宇,北理工机电学院校友,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敬铮,北理工宇航学院校友,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朱光辰,宇航学院校友,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郑伟宇航学院校友,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产品保证经理(副总师)。牟宇,宇航学院校友,总体设计部总体室主任。李蒙,宇航学院校友,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3,2,1……发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漂亮的“火焰尾翼”划破长空,冲向天际。为了保证火焰导排顺畅,北理工科研团队参与研制的关键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燃气射流核心区长度,有效降低了燃气流对运载火箭的影响,该技术在文昌发射场导流槽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中国火箭“编织”新一代“火焰尾翼”。
神箭腾空,直上九天,每一次发射都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要想了解发射后的火箭状态,箭体上的视频必不可少。为了保证直播图像的顺利呈现,北理工科研团队开发的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为箭体图像直播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技术自2005年首次应用于长征火箭以来,持续为“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将火箭飞行动态的珍贵图像实时传回地面。
茫宇宙,浩瀚无垠,问天实验舱将在宇宙中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完成“一”字构型。本次交会对接将是我国目前最大吨位的两个航天器之间的交会对接,面对如此大场面,北理工科研团队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和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将为他们精准导航。
一代又一代北理工人,传承红色基因,扎根祖国大地,勇攀航天科技高峰,勇闯创新“无人区”,星辰大海,勇往无前!
西北工业大学
为了此次发射任务圆满完成,西工大师生团队全身心投入相关工作中。
如今,廖国瑞担任文昌航天发射场某技术组组长,作为主操作手执行了1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被誉为发射场的“金手指”和“天舟舵手”。
浙江工业大学
每一艘神舟飞船不仅装载着勇敢的宇航员们,也承载着从研发、制造,到组装等各个环节人员的日日夜夜。无数战斗在国防科研阵地上的先锋,为研制、发射大型运载火箭、神舟载人飞船付出了无法言喻的艰辛劳动。
2021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的彭浩,就是那幕后工作者之一,他说:“我们在几十公里之外,看着火箭发射、腾空,心中汹涌澎湃的是强烈的自豪感!”
“我们就是穿着实验服的农民。”彭浩的班长这样形容他们在大漠的日常工作生活。每天六点起床之后,首先是“各司其职”,或是做饭,或是打扫卫生,紧而按排班表开始对设备进行检查,巡视完之后开始“锻炼”——干农活,晚上准时收看新闻联播……
彭浩所在的驻地在酒泉戈壁滩,为了保持“绿进沙退”,防止“沙进人退”,绿化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身为“自治沙人”,他们勘察环境,开展治理工作。“控制排水”是彭浩在岗位上的主要工作。“我们所在的厂区主要负责控制和观测一级泵站的抽水工作,需要实时观测水量,保证后面泵站和发射中心的供水。”彭浩说。
在彭浩所在厂区的附近,一共有七个深井。他们日常管理着深井里的泵站,将水打到下一站的蓄水池,这样一级一级地打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是通过电脑系统,精准控制水流量,防止其他厂区出现缺水或者被淹的状况。这些被加压泵抽上来的水不仅仅被用于发射中心和厂区的生活,同时保证了厂区周围防风林的种植。
对于深处戈壁荒漠的酒泉来说,水资源是重中之重,而看似不起眼的给排水工作,实际上是这大漠上宛如生命线一般的重要工程,来自“神泉”的水资源不仅仅保证了发射中心的科研工作,保障了人员生活,还为大漠上的防风林建设出了一大份力。
飞天的征途仍在继续,中国高校逐梦苍穹的脚步永不停止!高校力量,助力强国。为默默奉献的航天科技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