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店铺 阿里店铺 服务热线:18968044126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 二次电池专题分析:镁、铝、锌二次电池技术与市场分析
二次电池专题分析:镁、铝、锌二次电池技术与市场分析
来源:未来智库 2022-10-20 214
  • 收藏
  • 管理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朱玥、张亦弛、马天一)

    一、当我们谈论二次电池,什么是扣人心弦的“闪光点”

    1、面向需求,复杂的储能指标体系

    储能技术归根到底是面向需求的技术,其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能量指标、功率指标、规模指标、寿命指标、 效率指标、自放率指标、成本指标、环境影响指标等等。随应用场景不同,储能技术对指标的需求类型与权重 也有所不同。

    以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为例,消费电池倾向于较高的体积、质量能量密度,以及较高的充电倍 率;动力电池要求均衡,成本权重高;储能电池的能量、功率相关指标可适当放宽,而对寿命、成本相关指标 要求很高。

    各类储能技术中,二次电池(电化学可充的电池)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很大,和可再生能 源电力的衔接能力也很强。从适用的能量和功率范围来看,多种二次电池覆盖了绝大多数储能应用的技术需求,普适性以锂离子电池为最。总体而言,能量相关指标在二次电池技术层面的重要性最大,高比能量(即质量能 量密度)二次电池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前沿潜在应用场景最多。

    2、考虑供给,二次电池的电化学反应与载流子

    二次电池的电化学可充能力对应了核心可逆电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需要载流子(离子或离子团)的运 动提供全电路的电荷平衡。

    可逆电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剂-氧化产物构成电池正极的活性物质,还原剂-还原产物构成电池负极的活性物质。 电化学反应对应电极的比容量越高、电极间电势差越大,意味着电极的反应活性越高,则电池比能量越大。同 时,电极材料还需要有结构稳定性(对应充电态、放电态)和充放可逆性,界面稳定性(和电解质),化学稳定 性,热稳定性,相对稳定的电压平台,以及高电子电导和高载流子电导等性能特征,且这些性能最好在较宽的 温度范围之内可以有效保持。

    对于载流子,我们需要其在电解液或固体电解质中具备良好的扩散迁移能力(最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之内 也可以有效保持),具备较高的荷质比(或者较低的质荷比),具备适中的离子半径(半径过大导致在固体材料 中嵌入、脱嵌引起基体的体积变化太大,半径过小导致去溶剂化困难、电荷平衡困难)。同时,其对应的电解液 或固体电解质还需要具备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界面稳定性等。所以,截至目前常见的 载流子种类寥寥。

    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二次电池具有低廉的成本。这对应着其使用的元素最好丰度较高,而 且基本材料体系廉价、电池生产工艺简便。

    3、如果在多电子体系领域耕耘

    高价金属的载流子,优势和不足都非常鲜明。 镁、铝等金属,其地壳丰度大幅高于锂。虽然对应单质的电极电势比锂高,比容量比锂低,但是容量密度 (单位体积的容量)高;锌金属丰度略高于锂,容量密度高。总之,高价金属具备用于构建低成本、高体积能 量密度、较高质量能量密度电池的潜力。

    但另一方面,高价金属载流子带电量高、离子半径不大、溶剂化作用强,也不容易高效嵌入固态材料实现 电荷平衡。这使得高价金属载流子电池的电极(如果负极直接是对应金属的话,此处电极指正极)、电解质材料 体系构建难度比锂、钠等碱金属更高。 那么,镁、铝、锌二次电池,已经走到了哪一步?

    二、镁二次电池:镁金属负极的期冀

    1、材料体系构建,从高确定性的镁金属负极开始

    如我们所知,二次电池的材料体系需要考虑载流子、活性物质和辅助组元。对镁电池而言,镁金属负极是 整个电池材料体系的“破局点”。

    研究者归纳,除了地壳中元素丰度的天然区别之外,镁金属的容量密度(3833Ah/L)大于锂金属(2046Ah/L), 远大于石墨负极储锂的容量密度,有利于构建高体积能量密度的电池体系;镁金属的比容量(2205Ah/kg)虽然 不及锂金属(3862mAh/g),但是也远大于石墨负极储锂的比容量;镁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2.37V) 比锂高(-3V),但是也属于较低的金属;镁在空气中是稳定的(因为表面氧化),而且镁金属沉积过程中不产生 枝晶(和锂金属不同)。

    2、镁电池电解质,定义里程碑

    镁电池电解质既要保证对镁稳定,也要保证镁离子嵌入/脱出正极材料过程顺畅。当然,离子导通、电子绝 缘、宽使用温度范围、高安全性等指标同样需要。基于此,研究者从电解液和固体电解质等两条技术路线分别 展开镁电池电解质材料体系的研究。 最早的镁电解液探索使用强还原性的格式试剂 RMgX 配合乙醚溶剂,其时点可以上溯至上世纪 20 年代。 如我们所知,格式试剂的还原性太强,电化学窗口也窄,难以找到合适的正极材料与之相配;同时,格式试剂 在乙醚中的解离度低,所以电解液的离子电导也低。该体系并未实用化。

    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镁二次电池实用化探索的“第一个里程碑”,是镁有机硼酸盐-四氢呋喃构建的电 解液体系。镁盐的还原性相比于格式试剂大幅减弱,但是电化学窗口过窄(对镁电压<2V)的问题仍未解决。 此后,研究者又发现烷基镁-烷基氯化铝-乙醚溶液可以稳定于对镁电压 2.1V,此“第二个里程碑”导致了第一 个可用的镁二次电池的诞生。

    3、镁电池正极,上下求索至今

    虽然拥有了相对确定的负极、初见成效的电解质(主要是电解液体系),但镁二次电池的主要难点——正极, 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突破。根据储镁原理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镁电池正极分为插层材料和相变材料两大类(正 如锂电池的三元/铁锂正极,硫正极),每类还有细分技术路径。 插层材料中,谢夫尔(Chevrel)相材料 MgxMo6S8-Mo6S8 是第一个体现出储镁容量的正极,具有三维的镁 离子扩散通道。研究者认为,镁离子的高可逆脱嵌是因为 Mo6S8 团簇可以有效平衡二价镁的电荷。当然,此正 极材料的对镁电压不高(电压平台约 1.2V),容量不大(x=2 时仅有 122mAh/g),框架结构中的钼不算廉价易得, 所以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层状结构正极也有氧化物/复合阴离子的细分路径,如钒酸镁、氟掺杂钼酸镁正极等等。但是该类正极的容 量、电压表现也一般。

    另外,开放式的框架结构如硅酸铁镁、镁基普鲁士蓝等,因为具备较大空位可以容纳镁造成的极化等负面 影响。但此类电极材料对应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很低。 相变材料作为镁电池正极,最典型的例子是 α-二氧化锰。当其中嵌入的镁含量不高(每 mol 不超过 0.25mol) 时,镁的扩散能垒仅 0.3-0.6eV,和锂离子在典型的正极材料中的扩散势垒大体相当;但是镁含量一旦提升,α二氧化锰的结构不再稳定,镁扩散势垒就急剧升高。前述螯合剂电解液体系研究使用的正极就是 Mg0.15MnO(锰酸镁)正极。

    所以,从容量、平均电压、倍率性能、适用温度、过电压、循环寿命和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镁电池正极材料尚未找到自己的“铁锂”、自己的“钴酸锂”、“三元”甚至自己的“锰酸锂”。插层材料对二价镁的“提防”, 相变材料因物相改变导致的种种动力学的“不适应”,使得镁(二次)电池至今没有走出实验室,迎来产业应用 爆发的灿烂黎明。

    三、铝二次电池:百花齐放也是万马齐喑

    1、铝电池体系,也从铝金属负极着手

    和其他二次电池材料体系构建类似,研究者同样需要找到以铝为核心的活性物质和辅助组元。考虑到我们 对铝金属的容量和电极电势的偏好,铝二次电池的负极选择铝是主流研究思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整个材料体 系。

    铝金属作为负极,其优点和缺点都非常鲜明。 优点除了容量、电压、元素丰度外,还包括更高的安全性(相比于嵌锂态石墨负极遑论锂金属,铝金属几 乎可以称为“绝对安全负极”)。缺点主要包括常规条件下铝金属表面会钝化形成三氧化二铝(导致电极电势实际 值远低于理论值,而且电压行为滞后),在非常多的电解液体系里新鲜的铝表面会发生腐蚀/铝枝晶生长(部分 合金体系正在试图解决此问题,但充电合金化也是难题);以及 3 价铝离子有效沉积/剥离的动力学难度相对更 高等(其衍生原子团作为“真实载流子”正在试图减轻此影响)。

    3、锌电池正极:锰、钒及其他

    锌二次电池的正极体系主要分为相变型为主的锰基(二氧化锰)材料、插层型的钒基(五氧化二钒)、尖晶 石相复合氧化物等。 二氧化锰正极的结构类型丰富, 包括隧道结构(αβγ和斜方锰矿型结构 R 型),层状结构(δ型)以及 尖晶石结构(λ型),它们由锰氧八面体通过共棱或顶角长程有序连接。部分二氧化锰正极充分储锌/脱锌表现 出了很大的容量。但是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 不同晶体构型的二氧化锰结构容易互相转化,伴随的应力会导致 晶体结构的破坏,进而造成电池在长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此外,储锌后降价得到的二价锰易溶解于水,二氧 化锰导电率较差也影响离子扩散和电极整体电化学性能。另外,部分体系存在氢离子和锌离子的共嵌入。

    4、那么期待低成本路线突破

    虽然正极比容量、电压限制了电池能量密度,但锌二次电池的进展总体而言领先镁、铝电池。如果有关体 材料与界面的研究取得有效进展,低成本锌二次电池可能取得一定建树。

    3、昂贵的碳酸锂!单一资源依赖

    2018 年下半年至 2020 年,锂资源经历周期底部,供给端谨慎扩张。2020 年四季度以来终端需求高增,中 游加速扩张,锂资源扩张滞后,供给出现明显缺口,价格大幅上涨创历史新高。未来,消费、动力、储能等领 域的确定性,又使得锂资源的长期需求旺盛。

    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了锂电池成本下降的进程。如果我们试图以低成本的方式完成能源革命,质优 价廉的二次电池不可缺少。那么,业界一方面应该开发锂资源,另外一方面也必须积极发展竞争性技术路线。

    所以,钠离子电池的发展是必要的;高价载流子电池纵使尚未崭露头角,仍然值得长期关注。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地址:浙江杭州市拱墅区祥茂路6号香槟之约园D座313

    总机:0571-86091286

    客服电话:18968044126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联系我们
    智钛公众号 智钛小程序
    浙ICP备2022018566号-2 | 网站地图 | 地图导航 | 智钛净化 | 纳米材料 | 技术支持:脚本设计